强化课堂阵地建设。完善心理教育课程体系,建立“校长—班主任—心理健康教师—心理观察员”四级联动心理危机干预机制和“定期对话”制度,设立心理咨询室24间,配备沙盘、挂图、宣泄器材等设备设施20余套。结合学生年龄结构特点,开设生命教育、挫折教育、情绪管理、女生课堂等专题课。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开展情况纳入教学“六认真”督查范围,确保每月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不少于2课时。
强化教师队伍建设。配备专兼职心理教师42名,县级层面每年组织兼职心理教师培训、班主任心理健康教育专题培训、心理教师资格培训和进阶培训,参与培训教师300余名。成立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工作室,立项心理教育课题2个,每年组织开展心理辅导课、心理论文、心理课程教案等评优比赛,评选出优秀作品20余份,有效提升心理健康教研水平。
强化重点群体关注。摸清在读学生信息,精准掌握家庭突发变故、经济困难、学业困难等学生情况,建立危机学生信息台账,采取“1对1”“多对1”结对帮扶,加强对学生的心理疏导,开展心理辅导300余次。针对面临升学压力的初三、高三年级学生,根据考前、考中、考后学生心理问题表现,及时给予科学有效的心理辅导或干预,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和抗挫折能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