无愧于心,践志于行
四川省名山中学 高永静
从不到18岁的懵懂少女到头发斑白即将退休的老教师,38年的教学生涯弹指一挥间,其间有酸甜苦辣,也有喜悦骄傲;有辛苦疲惫,也有轻松满足;有委屈无奈,也有幸福激昂。默默植根于心的“无愧于心,做一位优秀教师”的目标一直都在,我用38年践行了自己的志向。当然这种优秀不一定是挂在墙上(奖状),不一定是讲在媒体(宣传),我理解的优秀是:首先对得起学生,做我的学生会感到快乐,回首往事时觉得我的教育受用终身;其次是和家长有良好的沟通,得到家长的肯定;再次是能让领导觉得有用或不可缺。现在回想自己的教学生涯我可以大声说:我做到了,我无愧于心!
1981年,我中师毕业了,被分配到名山黑竹中学担任白蜡村小学初一班主任和语文、英语教师。土墙、钉上几块木条挡视线的窗子、中间有一个大坑、两间木床的房子就是我和另一位女同事的寝室、厨房和办公室,没有自来水,经常停电,不会做饭,英语是边学边教。半年后,同事走了,只剩寂寞,我哭了。一天早晨我正挑水,潘阳琴(一个小女孩)怯怯地叫“高老师”,递给我一个粽子和一个咸鸭蛋,我的泪流了下来。学生对我的关爱,温暖了我,鼓舞了我,教育原来是有温度的,就这样我坚持了下来。
一年后,我回到本部,黑竹中学整齐的教室、偌大的操场、门口的假山、寝室后的果园、轱辘轱辘的井、学校后面清澈的小河、学校前面的松林、旁边的兵站,和善的同事,活泼的学生,课间师生的集体舞蹈,兵站的坝坝电影,食堂看电视《霍元甲》;一切都经常带着玫瑰色在我的梦中出现。在这里我吸收着能量——读书、写日记、钻研教材、请教同事,我磨练自己的韧性,我挥洒着青春,我书写情怀、发表作品。教了两届毕业班,我成熟了,可以独当一面了。
1988年,随着女儿的出生,我调到城南初中任教。提高自己成为迫切需求,孩子46天,我带上孩子、保姆来到雅安教育学院进修,学到的知识运用于教学得心应手,教学的实践写进作业深得称赞,教学成绩好,自己考试成绩高,感觉学与用结合是如此美妙。91年,不满足传统教学模式,我开始尝试“课堂学生自主学习”探索,学生兴趣浓、教学效果好,县教研室语文教研员听课后非常满意。
1995年名山二中选调教师,我顺利入选。担任重点班班主任和两个班语文教学,班额大,学生达105人。学生早晨6点半起床,我监督陪伴;晚上10点就寝,学生入睡后才回家。一天中只有中午饭时间见上女儿一面。忙着累着,但快乐着骄傲着,每期考试成绩总列全县第一;学生喜爱,家长欢喜,社会肯定,同事和谐,领导认同。工作虽然辛苦,我仍然坚持读完了本科,只要有学习的机会,哪怕自己掏钱也从不放弃。校内、县内、市内、省内、国内,听专家讲座、看同行上课、请教授点播,自己琢磨钻研,写论文、搞课题研究、上研究课示范课公开课,不断反思反省,不断进步,连续二届被评为“名山县双优教师”。
2002年,名山中学公开向社会招聘一名语文教师,我临阵磨枪,在18名竞选者中名列第一,成为名山中学高中的一名“新”教师。知识的浩瀚与深度超乎想象,我必须从头学起,不懂就问,刨根究底。我听同事上课,借阅他们的备课本,读书看资料做高考题,学生做的我一定先做,曾经有同事说“你咋什么都不懂?”我面颊发热回答“所以我请教你。”3年后,学生的高考成绩抹去了我曾经的尴尬,我站稳了脚跟。2006年参加四川省教育厅组织的骨干教师培训,和全省语文教育界的精英同堂学习,思想碰撞,开阔了眼界,提升了能力,2008年成为“省级骨干教师”。我还参加高考阅卷,听行家分析,对接到课堂,授意给学生,如鱼得水,学生信服,自己满足。
我干过团队辅导员,做过二中语文教研组长,做了25年班主任。都干得不错,但这都不是我的选择。我的最爱在课堂,有过委屈误会,有过失落不甘,有过疲惫疾病,只要站上讲台,一双双充满信任渴求知识的眼睛就燃烧起我的热情,于是我生龙活虎,口若悬河,互问互答,机智敏捷,其乐融融。
教学是有弹性的工作,你可以得过且过拖过四十分钟,也可以呕心沥血,倾其所有,奉献身心。
教学是良心工程,你可以爱自己爱功名,也可以爱清贫,爱学生,爱教书。
教学是技术,更是艺术,值得你用一生去思考回味研究探索追求。
无愧于心,足矣!